从延安到北京,从抗战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原中央警卫团改编的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和由原延安民族学院发展起来的中央民族大学,携手走过了50个年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警民共建之花。
中央民族大学聚集着近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56个民族的师生员工。每年新生入学、新兵入伍时,双方都要联合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专题教育,请民族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介绍有关民族宗教知识、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激发大家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部队官兵和民族大学的师生,经常举办篝火晚会、诗歌朗诵会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增进友谊、维护团结。二支队官兵对待各族师生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关怀备至。1994年8月,新学期即将开始,但民族大学两栋学生宿舍楼的装修还未完工。接到告急后,二支队立即派来100多名官兵,连续突击两个昼夜,使装修工程如期完工,各族新生按时住进了宿舍楼。
在国庆50周年大庆中,中央民族大学担负着组织4506名各族高校学生游行方阵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任务。二支队领导得知后,立即派出了10名训练骨干到民族大学帮助排练。在天气炎热、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游行方阵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受到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总指挥部的特别嘉奖。
二支队与中央民族大学在双拥共建中,坚持以双向育人为基点,着力培养“四有”新人。用身边英模的事迹激励官兵、教育学生,是双方共建共育的一贯作法。二支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老部队,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到“共和国卫士”李国瑞,从“人民的好儿子”常廷文到“新时期的钢铁战士”许德华,无数先烈和英模人物为这支部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双方开展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民族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张思德纪念室,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学唱张思德组歌《长城颂》,让张思德精神扎根学生心中。近年来,学校年年邀请优秀警官许德华为应届毕业生作“人生与奉献”的专场报告。1999年,该院6名应届毕业生不仅自己要求到边疆工作,还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发出了“到边疆民族地区去奉献青春”的倡议。如今,那种“不恋城市风光美,甘愿青春献边陲”的口号,已成为民族大学学生的自觉行动。
为增强各族师生的国防观念,二支队在警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主动把民族大学新生的军训任务全部承担下来。10多年来,共抽调优秀班长、排长1500多人次,军训学生16000余名。
中央民族大学同样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帮助部队官兵提高文化素质。学校每年为部队举办法律、文化辅导、两用人才培训班,先后帮助350多名士兵考上了军校,180多名官兵取得了大中专文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84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与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双双跨入了“首都军(警)民共建标兵单位”的行列,四次被评为“首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二支队还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民模范支队”荣誉称号。